2025年08月01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西部是施展才華的大舞台,是增長本領的大課堂。奔赴西部、服務基層,有怎樣的體會?又有哪些收獲?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來稿,與讀者一起分享3位作者的思考與感悟。
——編 者
“沾泥土”與“找思路”
王 偉
2024年,經組織選派,我有幸成為上海市援滇干部一員,開展為期三年的對口援滇工作。從黃浦江畔到西部小城,從機關辦公室到基層一線,我始終思考的問題是:挂職為了什麼、要干什麼、能留下什麼。
我挂職的地方在雲南昭通鹽津縣,當地物產豐富,鹽津烏骨雞等農產品很有特色,卻缺乏銷路。我主動請纓,深入偏遠山村,在實地調研中找到思路:產品跟上消費升級需求,才有市場增量﹔打通產地到市場的渠道,才能拓寬銷路。於是,我們採取“鹽津基地+上海市場”模式,依托電商平台,搭建銷售渠道,輻射帶動300余名農村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月平均工資約4000元。
通過“沾泥土”,我還認識到,協作應該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共贏,如此才可持續。沿著這個思路,我們通過滬滇協作渠道,對接資源、吸引投資。當地得市場,企業得利潤,多家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追加投資5500萬元,協作的土壤孕育出碩果。
泥土沾得越多,思路找得越准。始終胸懷全局,堅持腳步向下,那些曾經的困惑自然會有最好的答案。
(作者為雲南昭通鹽津縣人民政府挂職干部)
“家常話”與“活教材”
施清波
初到西部鄉鎮駐村,干勁滿滿,但很快就受到“打擊”:與鄉親們拉家常,聊到具體政策,鄉親們並不“感冒”。一開始還疑惑,明明是惠民政策,為啥大家“無感”,交流多了才明白,是因為聽不懂政策語言。我也意識到,在基層工作,必須善於把政策語言轉化為“家常話”。
服務群眾,用“家常話”將政策解釋清楚只是第一步,更需要讀懂群眾“家常話”背后的喜怒哀樂。“家常話”裡,有群眾的關切點,也有推動政策落地的發力點。在這裡,“社會救助”不是抽象名詞,而是張大爺的醫藥費有著落﹔“產業振興”不只是報告裡的概念,而是李大姐柑橘園裡的累累碩果。找准大家的關切事,服務群眾才會更加精准、更有實效。
鄉村是一本“活教材”,常讀常新。兩年時間裡,村裡1513戶村民的家長裡短,讓我對如何開展基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在幫助村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中收獲了成長。多下笨功夫,多啃硬骨頭,讓好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我將繼續努力。
(作者為四川成都邛崍市天台山鎮人民政府干部)
“工筆畫”與“大文章”
阿迪來·吾斯曼
作為一名選調生,我2019年11月剛來到新疆鄯善縣連木沁鎮時,既有興奮,也有忐忑。興奮在於,一出校門就有機會用自己所學為鄉村發展作貢獻﹔忐忑在於,雖然對鄉村生活並不陌生,但初來乍到,也怕自己干不好。
5年多時間裡,自己邊干邊思考,悟出兩個道理。一個是,做好基層工作,需要畫好“工筆畫”。基層工作往往涉及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都是小事。老人行動不便,家裡電視壞了怎麼辦﹔進村路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出行難”問題咋解決﹔葡萄種植怎麼管理,能否請來農技人員指導……小事不小,重在辦好,把一個個具體而微的難題解決了,才會得到群眾的認可。
如果說,為群眾解決具體問題是畫好“工筆畫”,那推動產業發展則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找出清晰的思路,理清發展的邏輯。比如,葡萄產業是我們村的支柱產業,從改造葡萄架式,到聯系農業技術專家指導病虫害防治,再到開拓葡萄干銷售渠道,實現全產業鏈打通,讓村裡的葡萄產量、產值節節攀升。
當看到鄉親們臉上洋溢著喜悅笑容,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具象化的“回報”。畫好“工筆畫”、寫好“大文章”,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作者為新疆吐魯番鄯善縣連木沁鎮同心社區第一書記)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1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