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昌 黄春茂
2025年11月16日08: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 |
中国是陶瓷之国。陶器为人类文明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文明的独特创造。中国陶瓷技艺精湛、品类丰富,相伴而生的陶瓷文化更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历史上,中国陶瓷曾是全球追捧的奢侈品,大量陶瓷出口到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了中华文明。从服务国内到走向世界,陶瓷成为中国和世界共情度最高的媒介之一。新时代,推动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大做强陶瓷产业,成为业界着力的方向。
青年人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为陶瓷艺术和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培养“艺术+产业”的复合型青年人才队伍,202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省文联、中共景德镇市委、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启动实施“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陶瓷100”项目,从全国选出100名青年,联动22家陶瓷工作坊,邀请近60位著名专家和教师授课,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体创作到产业服务、从短期培养到长期扶持等多重维度的专业支撑。
近代以来,在工业化、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陶瓷产业与世界陶瓷产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文化领域时常诞生新的概念。随着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升级,大众需要更具民族文化特质的物质方式的陪伴。然而,一些高校的陶瓷设计等专业教学传统文化教育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设计师无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连接,与社会需求错位。本次“陶瓷100”项目,针对陶瓷艺术和陶瓷产业面临的新问题,设定新课题,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
项目设立陶瓷艺术设计、陶瓷形态塑造、陶瓷装饰绘画3个方向,既保障陶瓷技艺的专业传承,也为陶瓷跨领域创作拓展空间。100名学员,多数来自企业、社会、高校,既有接受现代设计教育的陶瓷设计师、艺术家,也有专注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人等,包括茶器、香具、酒具、餐具等方面的设计师,以及青瓷、青花、彩瓷、紫砂等方向的传承人。项目组有意识地将传统与现代两种设计观的学员穿插在一起,不仅展开设计语言的相互学习,更实现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跨界教育是突破传统专业思维定式的有效手段。此次项目师资,也涵盖多个领域,包括陶瓷设计、工业设计以及服装设计、品牌、家居、传播、电商、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导师。各种导师传授不同的知识,为陶瓷的设计、品牌管理、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突破口。多元、多维、多视角的教学和交流,不断拓展青年创作者的视野,深化他们对陶瓷文化的理解。日前,“青年伙伴计划”“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项目——陶瓷100”成果展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举办。100位学员创作的陶瓷作品从形态、绘画、设计等多个方向,集中展现青年一代在守正创新中推动陶瓷艺术及产业发展的无限潜力。
材料的本体语言始终是陶瓷艺术的主要命题,本次成果展中,多数创作者深耕于此,以多元探索诠释新时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其中一个鲜明特质是在深耕材料语言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陶瓷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用现代艺术语言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陈卓《心礼之铭系列》,将人文美学与玉石文化相结合,彰显材料与自然的天然之美;谭丹武《“青”系列》,着力探索青瓷的釉色变化与手工痕迹,通过青瓷与植物形态的结合,串联起自然意趣与传统文脉;叶可思《唯识之四》(见图),以青花为载体,重构山水意象,拓展陶瓷绘画艺术边界。
以开放视野打破行业壁垒,探索陶瓷艺术与科技、生活及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青年创作者的重要探索方向。比如,冉祥飞《海错灯》将玲珑瓷与灯具功能创新融合,兼具艺术美感与实用功能;杨珍《海晏河清》、徐康《逐光系列下午茶咖具》等,将传统陶瓷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赋予日用瓷新美感;韦静静《AI青花:重构的青花辞典》则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解构并重塑传统青花纹样,体现科技赋能传统工艺的潜力。
如今,中国的材料科研能力、制造能力、品牌创造力等都已达到新高度。在此背景下,陶瓷界也迎来“青年赋能”的黄金时代。青年陶瓷创作者以泥为媒、以火为引,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坚守,让千年瓷文化不断焕发新光彩。“陶瓷100”项目的实施,不仅推动青年陶瓷创作形成新趋势,也为陶瓷产业注入强劲的创新动力。未来,随着人才培养项目的完善与长效发展机制的构建,将会有更多的青年陶瓷人才脱颖而出,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架起更加坚实的桥梁,助力培育世界顶级的日用陶瓷品牌,推动中国陶瓷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新彩。
(作者分别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6日 08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