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08: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产业振兴,一头连着农民的好就业、稳收入,一头连着农村的生机和活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如何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
做好“土特产”文章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发挥“土”的优势,做大“特”的品牌,拉长“产”的链条,让更多特色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摸清产业家底,画好产业图谱。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细致梳理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及优势加工产业,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和瓶颈问题。在摸清家底基础上,绘制乡村特色产业链的全景图谱,直观、清晰地展现产业布局、发展现状、重点企业等信息,以此制定科学可行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创新平台。有效发挥农业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不断研发、推广乡村特色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通过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科研资源向县域特色产业集聚,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尊重市场规律,选准产业赛道,防止急功近利、跟风赶潮的任性而为。通过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推动乡村特色产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本报记者罗阳奇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喜庆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铁钧:
打好政策组合拳
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村自身发展能力才能增强。要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政策措施,不断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为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能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从优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入手,立足经营主体实际,结合小农户发展条件,通过政策精准发力,以资金倾斜、就业补贴、金融扶持等政策组合拳破解发展瓶颈,推动经营主体参与联农带农,实现农户、企业、地方政府等多方共赢。
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种业振兴和农机装备为攻关起点,提供必要的科技培训、科普讲座和产业指导等,解决农村发展的短板问题。大力培养农技人员,加大正向激励,组建乡村产业青年联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村是创业的热土,有广阔发展空间。要出台务实举措,引导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覆盖,吸引各类人才到乡村兴办产业。此外,有序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支持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
(本报记者邵玉姿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
培育乡村新业态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强化人才要素保障,为科技人才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舞台大展才华创造充分条件。充分尊重、爱护、理解农业科技人才,倾听、重视、采纳科技人才提出的合理意见,赋予科技人才更多自主权,解决科技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引导全社会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风尚。
以数智技术赋能全产业链,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在乡村的普及应用,提升种植养殖与加工的生产效率,扩宽农产品销售市场,拓展农文旅服务质量。
继续坚持和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土专家”“田秀才”合作,促进科技人才与乡村科技需求精准对接、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建立年轻化且较稳定的基层农业科技队伍,随时随地在一线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持续开展农民培训,及时将新兴科技传递到农民手中,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
(本报记者施钰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蕲春县横车镇九棵松村党委书记董振兴:
向产业融合要效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兴旺,离不开融合。要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
夯实产业基础,构建全链条发展格局。坚持以供应链思维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扶持力度,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加工园区。通过电商进村等数字化手段打通城乡市场,着力构建以生产供应链为基础、以精深加工链为引擎、以品牌价值链为核心的发展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循环提升。
创新融合模式,激发多元业态活力。积极探索“农业+”多元路径,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标识的乡村产业IP,破解同质化发展难题。大力发展研学实践、康养度假、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教深度融合,促进多种业态耦合共生。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金融支持、人才引育等配套政策,吸引各类经营主体和创新要素向乡村集聚。
(本报记者范昊天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1日 15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