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开辟红色教育“第二课堂”

——一组多地深化“馆校共建”创新思政课程的新闻

2025年11月26日08:37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南湖革命纪念馆 无锡市南湖小学

小“红传”打造微阵地

卢耀清 兰 珊

冬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江苏省无锡市南湖小学“红船精神”传承长廊里。五年级学生曹紫桐展开一幅刚完成的红船剪纸作品,送给前来学校交流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宣教部主任袁晶。

今年春天,曹紫桐写下一封寄往浙江嘉兴的信:“尊敬的馆长伯伯:您好!我们身在不同的城市,却因一个共同的名字紧密相连……”这封信件从太湖之滨飞向南湖之畔,曹紫桐在信中介绍了学校的红邮社团、剪纸社团等“红传”微阵地,还邀请馆长来校品尝同学们用自己种植的山芋熬制的“忆苦思甜粥”。很快,学生们收到了来自纪念馆的回信,信中详细讲述了1921年发生在南湖红船上的历史一幕,阐释“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南湖的水连着太湖的波,“红船精神”照亮少年的梦。书信往来,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

11月10日,南湖小学与南湖革命纪念馆联合举办“初心始航 薪火相传——行走的思政课”活动,袁晶带领红船宣讲小分队与南湖小学23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校园。在“知行书屋”,纪念馆讲解员李怡婷讲述馆舍两次变址、三代发展的故事,让师生们感悟红色阵地的使命传承。舞台上,沉浸式情景剧《听王会悟讲“一大”故事》开演,100多年前的历史场景生动重现。活动期间,红船宣讲小分队带来4堂微思政课,让“红船精神”深入童心。

“从书信往来到深度共建,我们正在探索一条馆校协同育人新路径。”南湖小学党支部书记冯晓奕表示,“纪念馆的厚重历史加入青少年的理解诠释,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对此,袁晶深有同感:“‘红传’寓意红色传人。看到小‘红传’们创作的剪纸、自主编排的课本剧,我们感到,馆校间深度融合正在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馆校共建,不止于一时一地的活动。据悉,学校与纪念馆正在协商后续合作计划。待南湖小学“红传”微阵地发展成熟后,他们计划在南湖革命纪念馆线下场馆及线上平台,举行“红传”南湖小学创新成果微展览,将学生创作的剪纸、课本剧等优秀作品展出推广。同时,双方还将建立南湖“红传”思政教育师资库,通过定期研讨、集体备课、课程研发等活动,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思政教师队伍。

武汉革命博物馆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思政课走进“红巷”里

闫 晗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陈一琛

在湖北武汉,有一条名为“红巷”的百年老街。武汉革命博物馆就坐落于此,串联起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议旧址等多处红色地标。

日前,一场师生作品展在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启动,艺术设计系讲师欧阳青蓝以他为武汉革命博物馆创作的“红巷有画说”手绘专栏为例,向学生们讲述:“这几幅画描绘的是烈士夏明翰身陷囹圄时,写下3封诀别信的场景,展现了革命前辈的大无畏精神。”这一专栏在博物馆网站上线以来,已吸引许多人点击浏览。

“艺术设计不只是一项技能,也是一座革命历史与当代青年对话的桥梁。”欧阳青蓝的专业特长,在“馆校共建”中找到施展的舞台。近年来,他还为武汉革命博物馆“红巷青马”志愿者团队设计了一款卡通形象,如今在博物馆内随处可见。

“我们把课堂搬进博物馆,让革命文物成为教材,红色遗址成为讲堂。”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负责人介绍,自2024年1月“馆校共建”启动以来,博物馆敞开大门,将丰富的馆藏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素材和实践平台。学校则发挥教育优势,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青春力量。

“这封家书,诉说着新四军战士童述亭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初冬时节,武汉革命博物馆内,“红巷青马”志愿者、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学生刘雨轩为参观群众讲述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

刘雨轩加入“红巷青马”志愿者团队已近一年,她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将革命历史转化为讲解中的生动叙事。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红巷青马”入队新成员先由博物馆资深讲解员和学校指导老师进行集中培训,包括历史知识、讲解技巧、礼仪规范等。随后,他们进行实地观摩和模拟讲解,通过考核后上岗。近年来,学校已累计向博物馆输送31名大学生志愿者。

2023年,“红巷里的思政课”获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通过资源互通、课程共创,博物馆已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

“我们不仅打开了博物馆的围墙,也探索出铸魂育人新路。”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万玲说,“下一步,我们计划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主题研学路线,推动‘红巷故事’走进更多学校与社区。”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 厦门大学

“伯公灯”照亮青年心

林 坤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徐文涛

昏暗的房间里,煤油灯的火焰微微颤动。“情报必须在天亮前送达,但我们中间可能出现了叛徒。”6名青年围坐在木桌旁,低沉的声音在狭小空间里回荡。

这是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与厦门大学携手打造的思政项目——“红色剧本杀”《伯公灯》的一个场景。

土地革命时期,一条用以输送干部和紧缺物资的交通运输线,从上海蜿蜒千余公里直抵中央苏区核心区,被称为“中央红色交通线”。在“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有一座伯公庙。庙内供奉着一盏油灯,被称为“伯公灯”。在客家文化中,“伯公灯”象征庇佑与希望。革命战争年代,它是指引交通员安全通行的信号灯。

2022年,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师生萌生了创作“红色剧本杀”的想法,便与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联系。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剧本杀作为当下流行的互动式桌游,很受年轻人欢迎。我们希望通过创作‘红色剧本杀’,拉近学生与革命历史的距离。”这一想法与博物馆不谋而合。“当厦大师生带着‘红色剧本杀’的方案来找我们时,我们看到了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的新路径。”副馆长吴红莲说。

项目启动后,厦门大学组建“凝‘剧’力”实践团队,踏访闽西革命老区。“伯公凹七烈士”之一邹作仁动员全家参与革命工作、建立“家庭式交通站”的故事,成为剧本创作的重要素材。《伯公灯》主创之一、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2024届毕业生王牧焜介绍:“听邹家后人讲述‘一门七英烈’的故事,我们深受触动,心想一定要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伯公灯》剧本以“伯公灯”为引子,围绕发生在伯公凹交通站的红色往事展开剧情。参与者分别扮演交通员、地下工作者、情报传递者等6个角色,通过线索推理、密信破译、阵营博弈,还原“中央红色交通线”运转全貌,并揪出隐藏在暗处的“泄密者”。创作过程中,博物馆不仅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文史资料作为背景参考,还开辟一处空间作为剧本杀活动体验中心。在这里,颇具年代感的服装、还原度极高的革命文物道具,让参与者体验感满满。

2024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公布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名单,厦门大学与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携手打造的“红色剧本杀”榜上有名。

今年夏天,厦门大学“凝‘剧’力”实践团队带着《伯公灯》远赴山西夏县。“我之前玩过剧本杀,但这样的‘红色剧本杀’还是第一次体验。”夏县中学一名学生说,“我这次的身份是交通员,代入角色后,我仿佛穿越回那个危机四伏的夜晚,经历了革命先辈的生死抉择。”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开展活动30余场。吴红莲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推进“红色剧本杀进校园”计划,让这盏曾照亮革命道路的“伯公灯”,成为年轻一代心中永不熄灭的信仰之灯。

(来源:解放军报)

(责编:代晓灵、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